【腾讯云】推广者专属福利,新客户无门槛领取总价值高达2860元代金券,每种代金券限量500张,先到先得。

1969年8月28日,在美国并不算很出名的《华盛顿明星报》,在报纸的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骇人听闻的爆炸新闻,新闻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在标题下面,作者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言之凿凿地详细写道:“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但曾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的米·列·季塔连科院士曾在2014年撰文批驳指出:

“…美国人评估了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形势发展和毛泽东的想法。因此,基辛格先生将中央情报局编造的‘秘密文件’交给了中国,这份秘密文件的大意是苏联要对新疆、中国的工业中心发动预防性核打击…在理查德·尼克松访问期间,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要缔结中美反苏联盟的主张…美国与毛泽东一起将苏联拖入了一场最终必然筋疲力尽的军备竞赛。 美国人利用了毛泽东为他们打开的与中国合作的机会。他们努力在中国内部发展所谓的‘软实力’,即运用美国价值体系的思想去影响和拉拢了一大批中国的知识分子,并最终打造了一个亲美阶层。美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档案材料证明,苏联制定过核进攻中国的计划,但这个说法经过发酵,却引发了中苏双方都为了应付对方的进攻而备战。

当这个“消息”被放出后,他们以为中国会方寸大乱,进退失据,谁知毛主席在听完周总理的汇报后,气定神闲地缓缓说出了九个字的战略方针,同时还制定了具体详细的应对策略。

当美国方面得知毛主席的应对策略时,大吃一惊,大惊失色,因为毛主席的这一应对策略,直接将美国拉下水,逼迫美国必须置身其中,无法置身事外,且还会对美国本土造成直接威胁。

1973年2月,为了向中国示好,已经升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访华。17日晚,在毛主席的书房,基辛格见到了毛主席,并就苏联会不会进攻中国这一话题,进行了长谈。

其实,早在1958年,苏联就露出了对于我国领土与主权的觊觎之心。苏联先是提出在我国沿海地区建立一座中苏共享的长波电台,后来又提出在我国成立一支中苏联合海军舰队。

这两项计划都直接透露出苏联想在我国领土上长驻,并意欲让我国长期依附于苏联的私心。面对苏联的觊觎之心,毛主席斩钉截铁地直接拒绝了:“绝对不行!”

此后,赫鲁晓夫开始对我国实施各种打压。他先是终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后又中断了我国研究核弹所需资料和样品。

1960年,更是直接撕毁了300多份专家合同,废除了257项技术合作项目,并且撤走了全部在华苏联专家。

自此之后,中苏关系全面破裂。时任苏共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更是在中苏边界不断挑起事端。

据统计,1964至1969年间,苏联在中苏边境共挑起4189起事端,并公然于1969年3月2日,派苏联边防军入侵我国固有领土珍宝岛。

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最终以苏军伤亡152人,被毁坦克、装甲车17辆的代宣告结束。我方将士最终守住了我国的固有领土。

珍宝岛之战后,苏联方面反应激烈,苏联国防部长格列齐科等人直接叫嚣,必须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面对苏联的来势汹汹,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有人建议毛主席离开北京,去南方暂避,可是,毛主席对个人安危,毫不在意,反而是气定神闲对着众人微笑着说道:“我有九个字用来对付苏联的战争,你们看行不行?那就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然后,毛主席进一步解释道,我们首先要亮明独立自主的和平主张,其次,我们要多挖地下掩体,减少国民伤亡,最后,我们要将重要的重工业设备全部迁往西南山区,这才有了后来的“大三线”、“小三线”建设工程,以及大批工厂纷纷搬迁至交通闭塞的山区。

这是攻守之道的“守”。在“攻”的方面,毛主席同样提出了自己的伟大战略。

一是将我国所有野战军、集团军全部集结于中苏边界,一旦苏联对我国实施核打击,边界部队立即以最快速度分批次全方位攻入苏联境内,迅速占领苏联领土,远离核辐射土地,将战火直接引至苏联本土。

二是将我国研制的原子弹全部打到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基地,让美国无法置身事外。

“他美国想不趟这个浑水,自己看热闹,没门儿。”毛主席轻轻吐出一口烟雾,云淡风轻般微笑着说道。

有守有攻,有退有进,既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又气定神闲、镇定自若,毛主席的一席话,让在场所有人都不禁被他的雄才大略深深折服,同时更坚定了与敌人斗争的勇气、信心和决心。

当第一时间获悉毛主席的应对策略之后,美国彻底慌了。

原本想坐收渔翁之利的美国,眼见自己将不得不再次被拖进战争深渊的时候,也放出了各种狠话,比如攻击苏联,比如宣布参战。

与此同时,苏联通过遥感卫星观察到中国的导弹已经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地面导引战也全部开通。

在我国的重重压力之下,苏联认识到,如果对中国实施全面战争,其严重后果将是苏联无法承受的。此后不久,苏联就派出了柯西金与周总理面谈,明确表达了避免战争的共识。

这事件渐渐平息之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有了巨大转变,由原先的敌视,悄然变成了拉拢。

当三个强大的国家产生对峙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拉拢一个,打击另一个。尼克松总统忽然对这一来自德国的外交策略有了醍醐灌顶之感,开始重新规划美国视角下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基辛格更是直言不讳地鲜明指出:“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力,中美的相逢一笑将会冲击全世界,我们将会掀起一场革命。”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被周总理称之为中美关系的先导。1972年尼克松访华,从此中美关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973年2月15日,基辛格第五次来到北京。2月17日晚,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基辛格与毛主席在书房见面。此时的毛主席已经被身体的病痛折磨得太久。

然而,当看到基辛格到来时,毛主席依然强撑着身体,从围成半圆形的沙发中央站了起来,和基辛格握手。

看着眼前这位衰老疲惫却眼神异常坚定的一代伟人,基辛格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和深深震撼。

当看到毛主席书房的三面高墙全是书籍,连桌上椅子上甚至地板上都堆满了各类书籍的时候,基辛格切身感受到了毛主席博览群书,知识极其渊博。后来与毛主席展开的时事人文哲学的各种深度对话,愈加验证了这一点。

在这个特殊而重要的夜晚,与毛主席长谈,让基辛格近距离感受到毛主席高超的说话艺术以及在对话背后蕴藏的巨大智慧。

“毛泽东说话都是留有余地的,他不会一口气说出自己的意见。相反,他是用一些优雅的、精雕细琢的语言讲出。虽然每一句话都说得很吃力,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很简短,每一句话都是一个问号,仿佛是在征求你的意见,而问号的里面包含了他想告诉你的答案。他让你得不出其他结论,你又不得不陪同他进行这样有智慧的旅行。”

这是与毛主席夜晚长谈,带给基辛格最突出鲜明的个人感受。

“如果苏联进攻中国,你们会怎么应对?”

当两人之间的谈话进行到一个恰当的时候,基辛格直接向毛主席抛出了这个显得有些尖锐直接的问题。

毛主席听罢,将手中的纸烟轻轻摁灭,微微抬起头,胸有成竹地说道:“我现在就告诉你,我们将采用游击战和持久战。”

毛主席进一步解释道:战争从来都不是武器的较量,而是人心的较量。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一致,就不怕任何来犯之敌,他们都将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的屠杀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对于苏联的扩张野心,毛主席同样洞若观火:“美苏争霸的重点在西方,战略重点在中东、欧洲,苏联要同时开启两条战线是做不到的,所以,苏联进攻中国不太现实。”

“我们美国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如何防止苏联在中东地区的扩张。”基辛格望着毛主席,忧心忡忡地说道。

“他们办不到!”毛主席眼神笃定地说道,“尽管他们的野心很大,但能力不足。你看美苏古巴危机,你们美国就威胁了他一下,他不就吓得滚回去了吗?”

说完这话,毛主席望着基辛格,微微一笑。基辛格瞬间觉得如释重负,不觉也跟着笑了起来。书房里顿时充满了愉快的笑声。

基辛格出生于德国,是哲学博士,毛主席也很有兴趣和他进行哲学的对话。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黑格尔的哲学命题里,有一个叫做‘对立统一’?”

“黑格尔哲学对我影响很大,我注意到了这个‘对立统一’。”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是德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马克思的思想就是以他们为基础,如果没有他们,也就不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

由哲学,由对立统一,毛主席最后还是巧妙地将话题转移到中美关系上,基辛格表示:“中美两国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如果苏联打算进攻欧洲、中东以及北非地区,我们可以共同抵抗。”

基辛格在一生之中访华近百次,而1973年这一年,他就两次访华,既与毛主席进行了深入长久的交谈,也曾向毛主席提出诸如苏联进攻中国这样敏感尖锐的问题。

但是,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基辛格不止一次公开表态称,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和中国保持友好关系避免冲突,才是美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正确态度。

回到中苏对峙,关系恶化的那个的年代,借由苏联核打击中国这个重大事件,毛主席巧妙地将美国拉入其中,并通过基辛格的一次次访华,成功缓和了中美关系。这是毛主席在国际战略关系上下的最后一步大棋。

中美关系破冰,让我国成功挣脱了美苏两大阵营的控制,也彻底断绝了美苏联合遏制我国的可能性,为我国未来发展赢得了巨大战略空间。

内容分享:
全球2000+节点无盲区覆盖,注册即可免费使用
Top